关注育才微信平台

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校园文学 >

父爱恩重如山

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 文章作者:

——有感于“养儿才知父母恩”

云南曲靖育才学校教师  彭勤

“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,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,父亲是那拉车的牛……”每当我听到崔京浩演唱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《父亲》时,我就想起我那辛苦劳作了大半辈子的老父亲。父亲关爱我的点点滴滴、桩桩件件往事就浮现在我的眼前,使我常常热泪盈眶,欲语泪先流。

父亲现在已年过六旬,但身体还很硬朗,这得益于父亲的勤劳苦干。父亲是个不善言辞、踏实苦干的人,有什么事总是放在心头,从不与别人争论什么。他的这种性格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:我的祖父辈们世代为官,我的曾祖父曾做过南雄县的县长,其他的一些长辈也在州府衙门里做过官,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——文化大革命,我们祖父辈们就被定为所谓的地主、“黑五类”,那时我的爷爷时任兰坪县一中教导主任的我的爷爷就被打为右派,在丽江的大沿农场接受劳动改造。受我爷爷的影响,我父亲的读书生涯被永远的定格在小学毕业,因为地主的后代不允许读书了,奶奶受此打击,患了精神分裂症。年仅十二岁的父亲长子就要承担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,每天要到田间劳作挣工分养家糊口,所以父亲的很多远大抱负成了泡影。在那个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的年代,父亲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:每天比别人干的活多好几倍,得到的工分却只有别人的三分之一。父亲他敢怒不敢言,渐渐地就养成这种不善言辞、踏实苦干的性格。

父亲尽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,但善良本分的优秀传统的还是不离不弃的遗传了下来,而且这种传统在我们三兄妹身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父亲常常教育我们:做人要本分,要善良。到现在,我们三兄妹无论到哪里,都保持着这个做人的准则。父亲他生性乐观,爱好音乐。自学了二胡、三弦、笛子等乐器,吹拉弹唱什么都会,现在是我们村里的文艺骨干,村里逢年过节,要搞一个什么节目,都是我父亲策划和组织的。父亲他还心灵手巧、聪明能干,他做得一手好木活,尤其雕工不错,在附近几个村庄小有名气,尽管他已六十几岁,但一年四季的活总是多得脱不开身。

人们常说:母爱是欢腾的小溪,父爱是静静的大河。父亲的关爱常常是默默无闻的。从小到大,父亲关爱我的事情真是举不胜举。曾记得我十九岁那年我考上大学,在我第二天要到昆明读书时,爸爸带我去给村中我的一些长辈们告别,在回家的路上,不料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。当时的小土路经过雨水的冲刷,更是显得路滑难走,爸爸深知我的体质不好,他二话不说,背起我就往家走,我一个大姑娘家,还真是不好意思,几次要下来,都被父亲阻止。到家时,父亲累得满头大汗,气喘吁吁,但脸上却露出开心的笑容,看到父亲那样,我不禁泪流满面。这件事已过去十多年了,可我觉得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。

父亲的关爱我们的故事很多很多,说起来如数家珍,父亲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。直到现在,对我的影响都是比较深远的,父亲教我做人的道理、做事的准则至今我还保留着,并且打算传交给我的孩子。现在,我早已成家,有了自己的孩子,更能体会到“养儿才知父母恩”这句话的深刻含义。我远嫁他乡的这些年,每年与父亲的团聚真是少之甚少,我唯有在心中默默祝福父亲:身体健康!万事如意!走过七十,迈向八十,跨过九十,奔向一百,做个名副其实的百岁老人!

父亲是平凡的,父亲又是伟大的!

打印 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