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讲坛系列之四:行知文化与育才文化
编者按
20多年来,云南育才教育集团倾力打造并践行的育才文化,其理论基础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。为了保持育才本色,追根溯源,我们推出了专家讲坛《行知文化与育才文化》系列报道,相继介绍陶行知先生创办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办学思想。今天推出的是第四期,侧重介绍陶先生“爱满天下”的济世利民的教育思想。
云南育才教育集团直属各校大多数是寄宿制学校。各校自建校以来,从校长到普通员工,全体教职工爱生如子,无私奉献,他们每天在校与学生同吃、同住、同学、同乐,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一致称赞;在此基础上,呈贡区育才学校还提出了“用父母之心办教育”的教育理念。由此可以看出,云南育才不但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的“爱满天下”的教育思想,而且很好地将这种充满大爱精神的教育思想加以实践并发扬光大!
早在1923年,陶行知先生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,编写《平民千字课本》,奔波于十几个省,致力于平民教育。他的活动经费大多来自自己写文章,写书的稿费。
一次,他得了一万多元稿费,锁在柜子里,他的妹妹见了,问他:“家有老小,钱也不多,能不能留四分之一家用?”陶先生想后,和悦地对妹妹说:“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,这钱要作为办学经费。我们家虽穷,粗茶淡饭还能维持,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饭吃,更没文化,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,是尽我们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。你在家省着点用,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!”妹妹听了,默默地点了点头。
南京劳山脚下的晓庄师范
后来在四川合川办育才学校,国难当头,烽火遍地,经济极为困难。为办学,陶先生为筹募资金四处奔波,自己生活更是异常艰难。有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,为了坚持办学,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也送去当铺,换来几文钱解决一天的菜钱。夏天,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,洗了衬衫,要等晒干穿上才能出门。
四川合川育才学校
这里抄录两段陶先生在《晓庄三岁致告同志书》中的话:“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。没有爱便没有晓庄。因为爱他人,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的、最不幸之中华民族;因为他爱中华民族,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。他爱农人,只是从农人出发,从最多数、最不幸的出发,他的目光,没有一刻不注意到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全体。在吉祥学园里写了两句话: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。晓庄是从这样的爱心里出来的。晓庄可毁,爱不可灭。晓庄一天有这爱,则晓庄一天不可毁。倘使这爱没有了,则虽称为晓庄,其实不是晓庄。爱之所在即晓庄之所在。一个乡村小学里的教师有了这爱,便是一个晓庄;一百万个乡村小学里的教师有了这爱,便是一百万个晓庄。虽是名字不叫晓庄,实在是真正的晓庄了。”
《晓庄一年计划》书
“晓庄三年来的历史,就是这颗爱心的历史——这颗爱心要求实现之历史。有了爱便不得不去找路线,寻方法,造工具,使这爱可以流出去完成他的使命……这奋斗之历史,也就是这颗爱心之历史。晓庄没有爱便不能奋斗,不能破坏,不能建设,不能创造。个人没有爱,便没有意义,即使在晓庄,也不见得有贡献……晓庄生于爱,亦惟有凭着爱的力量才能生生不已咧。”
看到陶行知先生为育才学校身心劳悴,有人问他:“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?”陶先生回答说:“我不是背石头,是爱人!”
“爱满天下”,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,是他一生的行动指南和发自内心的、由衷的、震古烁今的原动力。
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“爱满天下”
他不仅爱人类、爱学生,而且以博大仁厚的悲悯情怀爱生物,爱万物。在《生物学和死物学》一文中,陶先生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,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。推而广之,教人不相互残杀,人与人,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说过:爱自己的孩子是人,爱别人的孩子是神。陶行知先生这种爱祖国、爱人类、爱孩子、爱奉献的精神无疑是难能高尚、宝贵、神圣的。这种宅心仁厚品质,把博大的爱发挥到了令人仰止的高峰。我们育才人继承的首先就应该是这种品质,弘扬的首先就应该是这种大爱精神。
陶行知 语录
1、农不重师,则农必破产;工不重师,则工必粗陋;国民不重师,则国必不能富强;人类不重师,则世界不得太平。
2、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:一、私德为立身之本,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;二、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;三、强健活泼之体格;四、优美和乐之感情。
3、手和脑在一块儿干,是创造教育的开始;手脑双全,是创造教育的目的。
4、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、科学头脑、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。
(李世庄 整理与撰稿)